《泰州學派覺民行道的哲學省察》緊緊抓住泰州學派“覺民行道”這一文化特征與思想主旨,指出“百姓日用即道”是泰州學派“覺民行道”的理論基石,“大成師”是泰州學派“覺民行道”的先覺者,“孝弟慈”是泰州學派“覺民行道”的“實落處”,“樂學”是泰州學派“覺民行道”的保障,而榜門講學、周流講學、書院講學和講會講學是泰州學派由士大夫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代表作。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既有王陽明與弟子之間的對話問答,也有王陽明與時人的書信往來,體現了王陽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學思想。為了閱讀方便,更加深刻、全面理解陽明思想,此版將《朱子晚年定論》作為附錄置于書末,以饗讀者。本書注釋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更大程度還原原著本色,是《傳習
本書本著忠于原著的原則,對《傳習錄》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讀,從多個視角出發(fā),闡發(fā)蘊藏其中的哲理和智慧,以便讀者更加透徹地解讀本書,從中獲得熏陶和啟迪。
《榕壇問業(yè)》十八卷,是黃道周居家時講學內容的記錄,多為答弟子問。黃道周于崇禎五年(1632)回石養(yǎng)山守墓,是年講學于漳浦之北山。崇禎七年入郡就芝山正學堂為講舍,至次年冬以原官召用,方停止講學。此書前十六卷為崇禎七年至八年間講學的內容。卷十七為罷講回鄉(xiāng)后于崇禎九年答友人問難之詞,卷十八為其囑弟子代答同年蔣德璟之言。每卷分
本選題是河北雄安新區(qū)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介紹雄安大儒孫奇逢的作品。書稿由六輯組成:“學宗陽明,心學魅力”“燕趙之士,一代豪杰”“萬物一體,人生智慧”“藹然春風,理學大家”“蘇門風采,夏峰喬岳”“圣賢德業(yè),家譜傳奇”。作者將孫奇逢相關學術思想、事功著述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在理學家與普通讀者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幫助讀者以圣賢境界
本書內容涉及明代中期至末期的中國陽明學、朝鮮中期的韓國陽明學、江戶初期至中期的日本陽明學。其論述的展開以王陽明思想體系中向內、靜態(tài)、反。ㄊ〔欤┑耐庀颉討B(tài)、行為的積極性格(重視本體的傾向)為主線,對中、日、韓三國陽明學之發(fā)展過程及其不同類型進行了全面的考察比較。全書分為六部分,部考察陽明學的成立及其思想特質,第二部到
本書旨在從理論上理清陽明心學與企業(yè)家精神的內在關聯,并從實踐上提出用陽明心學培育企業(yè)家精神的基本路徑。強烈的實踐指向性是本書的重要特色,也是陽明心學思想的內在要求。本書以陽明心學的學理研究為基礎,發(fā)揮陽明心學的實踐特性,將其與企業(yè)家精神相結合,展開應用研究,有利于形成陽明心學研究的新視角,進一步擴大陽明心學的影響力。本
王陽明擁有一個傳奇的人生,從叛逆的少年到潛心向學,他成了璀璨的引路星辰。作者細致研習了王陽明心學,將立志、格物、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練、致良知,陽明心學六大智慧,融入到了事業(yè)、教育、婚姻等方方面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晦澀難懂的陽明心學濃縮成一本受益終生的隨身讀物和修心的行動指南,以便讀者對陽明心學登堂入室,窺其堂奧!
《陽明學概論》內容分為五條線索進行撰寫:一是在大儒學的“問題”視域之下組織《陽明學概論》的基本構架,主要突出儒學自身特別關心的問題如道統(tǒng)、文統(tǒng)、經典詮釋、心傳等與陽明學的關系;二是將王陽明的生平與學術雜糅在一起進行撰述,以體現其實踐之學、生命之學的特征,且以王陽明本人的心學為主體,將陽明后學等附帶說明以免支蔓不清;三是
陳獻章詩文有《白沙先生詩文》和《白沙子全集》多個刊本,這次整理,取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何九疇編刻《白沙子全集》(香港:白沙文化教育基金會,一九六七年影印本)為底本,之前高簡等人在明嘉靖十二年(1533)編刻的《白沙子》較為完善,何九疇的祖先何熊祥于明萬歷四十年(1516)在高簡本基礎上增加補遺一卷,后出轉勝,何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