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學術名篇精讀叢書選收二十世紀以來人文社科名家名篇,延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讀解,旨在揭示名篇成文背景、研究理路、學術貢獻及相關發(fā)展,為讀者指示學術門徑。叢書目前已出版陳寅恪卷、趙元任李方桂卷、裘錫圭卷、呂叔湘卷、李學勤卷,鄭張尚芳卷為叢書第六種。本書精選鄭張尚芳先生上古音、近代音、語文學研究的三篇經典之作《上古韻母系統(tǒng)
土族語又稱“蒙古爾”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本書從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個方面對土族語進行描寫說明:一、語音方面從元音音位、輔音音位、特殊音位、元音和諧律進行描寫說明;二、詞匯方面從土族語的構詞方式、土族語中保留的一些古詞、土族語中的借詞等方面進行描寫說明;三、語法方面從土族語的靜詞語法形態(tài)和動詞語法形態(tài)兩大方面進行描
《三江侗語》是邢公畹先生在1980年帶領研究生石林、張旭、李釗祥等人,到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公社的林溪、程陽、貫洞、平巖四個地方進行語言田野調查的詳細報告,內容包括廣西三江侗語的語音系統(tǒng)、三千詞表和長篇語料,其突出的特點是對所有語料用國際音標逐字注音、逐詞直譯、逐句釋義。這是迄今侗語調查資料中最為詳盡的單點調查資料,
袖珍藏語三百句
滇北苗語專指金沙江大拐彎南岸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毗鄰地帶苗族使用的語言,屬于苗語川黔滇方言滇東北次方言。滇北苗語的語音在苗瑤語族中為復雜,詞匯和語法具有鮮明的類型學特征,對苗瑤語的發(fā)展演變、苗語方言比較研究和類型學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書立足田野調查獲取的苗語多媒體數(shù)據(jù)庫語料,從功能
左江流域一帶壯族特有的房屋干欄式建筑,以及他們原有的用具、服飾等越來越少,一些民俗儀式、民間藝術、民間體育等亟待搶救,這些文化現(xiàn)象的消失將使我們記錄的該地區(qū)壯族語言失去依靠;诖,本書作者及其團隊搶拍傳統(tǒng)建筑、傳統(tǒng)服飾、實物用具、風俗儀式等,精選幾百幅圖片,每幅圖片的名稱都標有國際音標和漢語譯詞等詳細的注釋,還盡可能
本書采用歷時與共時相結合的方法,選取年代相近且已經出版的經典納西東巴文字書和寫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但內容相同的納西東巴文獻《古事記》和《崇般崇笮》,進行綜合統(tǒng)計分析,提出了一些適合納西東巴文形聲字研究的概念,如原始形聲字、準會意兼聲字、準形聲字和成熟的形聲字等。在此基礎上,對納西東巴文形聲字進行了窮盡性統(tǒng)計與分析,包括
窩尼人屬于哈尼族的一個支系,窩尼是外族人對他們的稱呼。窩尼人群不足一萬人,使用窩尼話的人數(shù)不到五千人,窩尼話是一種瀕臨消亡的語言。過去,窩尼人居于深山之中,很少受到外界關注,國內外關于窩尼人語言文化的文獻資料較為匱乏。窩尼話在語音、構詞、語法等方面與哈尼語其他方言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自己突出的特點。本書在獲取充實語料的基
瑤語的歷史比較研究是苗瑤語研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本書選擇八個具有代表性的現(xiàn)代瑤語方言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數(shù)據(jù)庫建設和語言自動比較程序平臺搭建給出有效檢索對應方式、音值和分布范圍等信息,促進語言歷史比較的自動化研究。本書利用共享創(chuàng)新特征和核心詞同源保留率兩種方法分別探討了瑤語的譜系樹分化圖景,這對于理解瑤語的演變具有啟發(fā)意義,
滿族的薩滿文化是一種地方性、民族性和歷史性很強的原始文化習俗,至今仍在我國東北地區(qū)殘存,它是人類歷史發(fā)展,文化傳承足跡的歷史實踐,社會生活經驗的總結,以及認識自然宇宙與人類相互密切關系的體驗。本書收錄了4種滿族民間滿文文本,楊憲文本,第二芳裕堂記文本,第三十三篇,第四《滿語詞匯》本,也叫裁立本。這些文本的名稱都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