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側重于普遍性和一般性,歷史學側重于個別性和特殊性。哲學與歷史學代表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兩種不同的趨向,深入研究哲學與歷史學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本書借鑒了東漢思想家王充的傳世名著《論衡》,全面研究和闡述哲學與歷史學的關系,在這兩者之間如何尋找一個平衡點,這正是這本著作的研究目的。本書充分說明了哲學與歷史學這兩個
本書內容包括:女神是怎么煉成的、沒有爸爸的家族、從母親到妻子、愛情是婚姻的墳墓、生存與空間、大野蠻時代、普天之下皆兄弟、節(jié)約美德、商品經濟、印鈔機,餓滴神呀等。
本書共七個部分,分別為:“學者云來,創(chuàng)刊立說;特色鮮明,匯集于滇”“刊物發(fā)展,宣傳思想;云大一流,聲名遠播”“戛然而止與再造新聲”“回應時代變革:對史學理論熱點問題的關注”等。
本書通過追溯民國時期西南文化研究室的設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與云南大學歷史學發(fā)展的淵源等方面,管中窺豹般回顧云南大學百年發(fā)展歷程匯總歷史學科的發(fā)展史,獻禮百年云大。
本書是一部研究陳垣史學理論與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由9篇專題論文組成,其中有一半是作者近年新的研究成果,較為全面地論述了陳垣先生在宗教史、歷史文獻學、元史等方面的史學成就,“要有決心、有恒心、刻苦鉆研、循序漸進”的治學“秘訣”,以及實事求是、謙虛嚴謹、精益求精、不斷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學風。
周春元先生(1911-1984)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從1948年起直至去世的30多年里,周先生一直在貴陽師范學院(今貴州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曾任歷史系主任,對歷史學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在魏晉南北朝史、貴州地方史和史學史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論文集包括紀念周春元先生專題、西南區(qū)域史研究和民間文書
本書屬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的歷史學和歷史學家”階段性成果。在“專論”專欄,遴選論文14篇,剖析了歐洲古代文明的有關問題以及18世紀歐洲國家的軍事問題,很多觀點和選題是目前國內史學界沒有涉足的領域,對于這些問題的探討有助于加深國內世界史研究;“史學史與史學理論”專欄,遴選論文7篇,分別介紹和評述了幾種史學理論
浮田和民的《史學通論》,是近代中國通過日本中轉站引進的第一部較系統的西方史學理論著作。 全書共八章,分述歷史學的性質、范圍、定義、價值,以及歷史與國家、地理、人種等之關系,歷史大勢及研究方法。經比勘對照,梁啟超新史學思想便直接受到其影響。20世紀初年,一些留日學生競相翻譯介紹,先后有多種譯本出版。這些譯本十分稀見,現將
歷史社會學關心的都是大問題,諸如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非西方世界在西方崛起的壓力下被動現代化的不同路徑,環(huán)境、技術、人口、戰(zhàn)爭和流行病等因素對長時距歷史發(fā)展形態(tài)的影響,等等,對理解和改善人類的當前生存條件具有重大意義、對理解當下世界局勢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議題。本書主編趙鼎新近幾十年一直從事歷史社會學研究,也正逐步在國內推廣歷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xù)性學科出版物。在當今中國史學進入極好的發(fā)展時期,并以更大的規(guī)模和更快的速度走向世界的大趨勢下,該書所收論文闡析的觀點及提出的問題,對于中國史學如何保持自身的特點與風格,在準確觀察和分析當今世界史學發(fā)展潮流的同時,融入到這個趨勢中去,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