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普通高等院校文理科學生公選使用的音樂課程教材。共七章,分別就音樂鑒賞的概念、民歌、藝術歌曲、流行歌曲、中國器樂、西方器樂、綜合藝術等教學內容進行了專章論列。在介紹具體音樂類型時除特設作品和譜例予以專文賞析外,還通過聆聽CD音響資料,讓學生從特定的音樂氛圍里領略音樂藝術的魅力,提升音樂素養(yǎng),實現(xiàn)音樂鑒賞的目的。內含
黔江號子是勞動協(xié)作過程中,一人領唱,多人和唱,號聲或歡快或激越,或抑制或低沉,根據勞動的重與輕,快與慢,在號子的指揮下,完成勞動!堵蓜忧栕印钒ū本30度邊的黔江號子、號子總述、高爐號子之蒼茫、南溪號子之悠悠、漸漸消逝的黎水號子,共五個部分。黔江號子用其獨特形式和語言,在質樸變幻的唱腔中傳遞著對生活、文化、音樂、
該書隸屬于“提高你的音樂教學能力”系列叢書,原版從英國菲伯爾音樂圖書出版社公司引進,是保羅·哈里斯的最新力作。全書共12章,分別從反思;關于“條件”這個詞;無條件意味著什么……識別并重新審視那些可能阻礙有效教學的“障礙或條件”,從而為學生們打造最沉浸、最積極的學習體驗。本書延續(xù)了保羅一貫的通俗易懂且引人入勝的寫作風格,
《樂詠筆談》是哈爾濱音樂學院孫兆潤副教授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本文集匯編。該論文集篇幅長大,共分六編:第一編“學派巡禮”收入文章20篇,是對歌唱家的舞臺創(chuàng)作、藝術人生的感悟;第二編“音樂學人”收入文章16篇,是對音樂家、藝術家的深度論述;第三編“聲樂研學”,收入文章12篇,是對聲樂藝術理論與實踐的思考;第四編“樂事評述”,收
本書稿將當代瑞典斯德哥爾摩民間音樂的存在方式作為研究對象,以筆者在斯德哥爾摩進行實地考察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作為寫作基礎,分別從融入專業(yè)教育環(huán)境的民間音樂、博物館式保存模式下的民間音樂、民間樂隊創(chuàng)作風格的多樣化特征、傳統(tǒng)儀式中的民間音樂四個維度展開研究,探尋民間音樂在不同城市場域中的存在方式。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從民間音
在《嘻哈美國》中,美國黑人流行文化的編年史家、作家、資深記者尼爾森?喬治探討嘻哈美學的形成、發(fā)展、變化以及對美國和世界的影響,為我們呈現(xiàn)了hip-hop的立體圖景。從20世紀70年代初現(xiàn)于紐約及其周邊地區(qū),到成為一種活躍在電影、時裝、廣告與運動各領域里的文化力量,嘻哈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到了全球。作者追溯嘻哈文化的起源,探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音樂審美要求不得聽聞音樂,音樂感知應向內獲取,用已有的儒道音樂精神去理解佛教音樂,等等,都是由生命之“有”的感知延展到音樂審美領域里的思想。這影響了早期的梵唄創(chuàng)作風格,如“清通深亮,遠谷流響”。兩晉時期佛教音樂的“無”之審美,受“涅槃”影響,建立在現(xiàn)世音樂之上,反對人因音樂產生情感依賴,卻未否認音樂的
本書根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的要求,遵循大學生的審美認知規(guī)律,從大學生的審美需求出發(fā),緊密聯(lián)系他們的生活經驗組織內容。書稿分為上下兩篇,系統(tǒng)介紹中國音樂作品和西方音樂作品,同時設計“音樂印象”“薪火相傳”“音樂故事”等欄目,深入挖掘了音樂的美學內涵和價值,拓展大學生的音樂視野,引導大學生感受音樂之美、表達音
本教材是根據目前大學生的音樂基礎狀況,針對高職高專教育教學特點,結合教學實踐,在廣泛征求教師、學生意見基礎上編寫而成的。本教材主要包括:音樂鑒賞基礎、如何鑒賞音樂、中國音樂發(fā)展史、民歌、曲藝藝術、戲曲音樂、歌劇、音樂劇、舞劇音樂、合唱指揮。選材更加注重通俗性、典型性和趣味性。本教材通過對各類音樂作品的分析,使學生能科學
本叢書以學術研究為支撐,從全球文化視野來審視,運用民族學、人類學、考古學以及宗教學、神話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地展開研究,深入到劉三姐文化的活態(tài)中去追根溯源,旨在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劉三姐這一符號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與審美等多重內涵。本冊介紹劉三姐電影、歌舞劇、彩調劇中的經典歌曲,以及宜州地區(qū)廣為流傳的劉三姐歌曲,展現(xiàn)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