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史學》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的學術(shù)集刊,創(chuàng)辦于1993年。本集刊是歷史學學術(shù)性刊物,涉及史學各個領域,特別強調(diào)前沿性、專題性、跨學科和國際性。從第21輯開始,《北大史學》將以“專號”和其他文章相結(jié)合的方式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所謂“專號”,即每輯均有一組圍繞同一主題或某一領域的專題論文,這些主題可以圍繞新內(nèi)容、新材料、
本書是對章學誠文論的研究。以“史法論文”為核心,主要考察包括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一)章學誠的“校讎之學”在文論中的運用,聚焦于其文學史觀、文集觀、文體觀的特出之處;(二)章學誠以敘事文為中心的“文史之學”;聚焦于他如何以“敘事之文”統(tǒng)合文史,又如何以“史家之文”革新敘事文法;(三)章學誠文論與時代的互動;聚焦于“私人作傳”
《中國史學史》一書是金毓黻先生始撰于1938年,1939年定稿,1944年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書“征引資料較富,編排清楚,敘述嚴謹,縱控自如”,是作者比較滿意的著作,在規(guī)模、內(nèi)容、體例和撰述宗旨等方面,都堪稱為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創(chuàng)始之作。在本書中金毓黻先生首次接
本書是作者十余年品讀史書的心得體會。全書共包括約50篇文章,篇幅短小精悍、簡明扼要。文章篇名如相較、緩急、激之、異同、固辭、識量、而已、便之、嚴重等,或借用古語為題,或自行凝練為題,均是兩字,言簡意賅,且多從史書中提煉而來。本書內(nèi)容以品讀二十四史為主,富有故事性,又兼顧對其他史書如《左傳》《戰(zhàn)國策》的品評等。
本書意在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作專題式的研究,選取唯物史觀的若干基本理論范疇作為觀察視角,透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即從生產(chǎn)力、所有制、生產(chǎn)方式、階級關系、社會形態(tài)、民族問題等不同維度,還原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者接觸、理解和運用相關理論范疇,并由此構(gòu)建中國歷史理論的過程。這種專題式的
金毓黻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其著作《中國史學史》《遼東文獻征略》《長春縣志》等在我們史學史、方志學領域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特別是其著作《靜晤室日記》與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清顧炎武《日知錄》類似,都是治學札記,反映了其治學軌跡及思想演進,共169卷,約500余萬字。這些著作中包含諸多史學評論,為我們深入認識金毓黻的
本書收錄數(shù)十篇讀史札記,通過精心挑選的歷史人物與事件,探討了道德品性、情感百態(tài)、人生際遇、治國理政以及歷史闡釋等多個維度的主題,展現(xiàn)了作者對于歷史的獨特見解與深刻思考。歷史跨度從先秦至宋,人物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賢人,內(nèi)容豐富、趣味性強。全書保留了王立
史學家該如何向當權(quán)者講述真理?這一點為何至關重要?就規(guī)劃未來而言,為什么500年的視野要優(yōu)于5個月或者5年?為何歷史——尤其是長時段的歷史——對理解造成當今社會種種矛盾的多重過去如此不可或缺?撰寫《歷史學宣言》一書的目的就是向史學家及任何有感歷史在當今社會該如何發(fā)揮作用的讀者吹響戰(zhàn)斗的號角。著名史學家喬·古爾迪和大衛(wèi)·
《論文明社會史》描述了社會演化的過程。如果說社會演化通過法律和有序政府帶來了安全的自由,那么它也帶來了邪惡,具有動搖這一成就之基礎的危險。在此過程中,許多美麗、富有價值的事物,比如原初技藝粗野的活力,便不可修復地喪失了。社會的進步并不意味著幸福的增加,弗格森同意赫爾德的觀點,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其重心。
本輯共收錄了17篇文章,內(nèi)容涵蓋了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等方向。共分為“經(jīng)濟與社會”和“中國與世界”等具體研究方向。所選的論文既有從時代大背景出發(fā)進行歷史敘述,又有能夠注意到到歷史中的小人物,立題新穎、史料扎實、對話性強,關注個人、家國與時代的關系,關注歷史中的變動與轉(zhuǎn)型,關注普通日常中的社會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了青年史學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