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秀麗的巴蜀大地造就了豐富、獨特、多元、包容的巴蜀歷史和巴蜀文化。如今的“巴蜀文化”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它不僅包含狹義的古巴蜀文化遺產,更是指以川、渝兩地為核心的多民族文化在融合發(fā)展過程中從古至今的文化總和。本書以巴蜀地區(qū)文化為研究基礎,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傳統(tǒng)村落文化、農耕文化等方面,并對其各部分文化遺傳
本書為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出土戰(zhàn)國文獻匯釋今譯叢書(第一批6種)”之一。新蔡葛陵楚簡于1994年問世于河南省境內新蔡縣城西北葛陵村1號楚墓,其內容主要有卜筮祭禱和薄書兩類。本書以新蔡葛陵楚簡為研究對象,從摹本、釋文、匯釋、今譯幾方面進行整理研究。摹本以《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合集(二)》竹簡圖版為基礎,參考《新蔡葛
本書為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出土戰(zhàn)國文獻匯釋今譯叢書(第一批6種)”之一。睡虎地秦墓竹簡,又稱睡虎地秦簡、云夢秦簡,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y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占書。本書以睡虎地秦墓竹簡為研究對象,從標點、匯釋、今譯、摹本幾方面
本書為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出土戰(zhàn)國文獻匯釋今譯叢書(第一批6種)”之一。天水放馬灘秦簡于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qū)黨川鄉(xiāng)放馬灘戰(zhàn)國秦漢墓地出土,內容可分作《日書》甲種、《日書》乙種及志怪故事《丹》三種。本書以天水放馬灘秦簡中的《日書》為研究對象,從摹本、釋文、匯釋、今譯幾方面進行整理研究。摹本以原簡圖版為
關于曹操墓,民間一直都有“七十二疑冢”的傳言。2006年意外發(fā)現(xiàn)的一方兩晉時期的墓志透露了曹操墓的方位。因墓葬被盜掘,考古隊開啟搶救發(fā)掘。本書以紀實的手法講述了曹操墓驚心動魄的發(fā)掘故事,通過文獻和考古資料對證認定墓主人身份,根據(jù)一系列關鍵證據(jù)對公眾的質疑逐一進行科學回應,再結合科技與人文的方法,以全新的研究成果還原一個
本書收集了歷史上關于楚玉的典籍以及流傳于荊州的傳說,調研和走訪了荊州現(xiàn)存與玉石加工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技藝與傳承人,得到了關于楚玉較為系統(tǒng)的資料。作者本著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對照歷史典籍記載對與楚玉加工和利用有關的部分工藝、器具和物品等進行了實物復原和還原,再現(xiàn)了歷史的真實,為發(fā)掘歷史楚人和當今荊楚大地上的人們與楚玉源
本書共分為六個章節(jié),以時代為序,對歷年來廊坊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重要文化遺存進行介紹,其中有筆者的學術研究觀點,也有對文物內涵的深入挖掘和解讀,每個章節(jié)穿插一些相關的專題討論,還有一些與廊坊有關的歷史人物介紹。全書既追求學術的嚴謹,又兼顧通俗的表達,用考古學的視角將廊坊的歷史娓娓道來,以求能被大眾接受。
本書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同名展覽的圖錄,分為三個部分對館藏文房用具文物進行主題性輯錄。第一部分為結廬人境,分為書齋清韻、長物為友、水利文思、印以昭信四個小節(jié)闡釋,以突出古代書齋的特色,介紹書齋中常見的文房器具,勾勒出傳統(tǒng)文房用具和文人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第二部分為古賢雅趣,分君子明德、好法自然、格古懷遠、以文會友四個
本書是一部論文集。甘肅作為中國“漢簡之鄉(xiāng)”,自20世紀以來出土了大批的簡牘,這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同時簡牘學也日益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本書結合甘肅省已大量出土的相關文獻,從簡牘文書研究、簡牘考釋、簡牘與前秦秦漢史研究、西北史地研究、思想文化史研究等幾個方面,呈現(xiàn)了甘肅省內外和國內外一批專家學者
本書是一本以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經典研學案例為主要內容的圖書,一共包括22個經典案例,都是近年來八一館成功舉辦的研學活動,主題包括“行走吧,少年!”“開學第一課”“看紅色連環(huán)畫繪心中真英雄”等等。這些研學活動將紅色歷史和實踐教學有效地結合為一體,具有綜合的育人價值。本書從理論上分析了研學教案的課程性質與定位,從實踐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