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出使行記是宋代文壇上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一類文學樣式。這些出使作品以朝廷官員的特定視角,集特定時空的諸多體驗與感受,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宋代士人對遼金山川地理、風俗民情、政治制度等的認知,也記錄了他們對邊界、疆域,兩國關系、宋朝地位等問題的思考。作為思想文化史建構的重要資料,宋代出使行記拓展了行記展現異域景觀、闡發(fā)使者情
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島東南端,地近巴基斯坦,扼波斯灣口霍爾木茲海峽,為古代海上絲路的重要交通樞紐。在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國古代和西亞的溝通和交流過程中,阿曼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起著異常關鍵的作用。在伊斯蘭化以前的時期,經由阿曼的海道交通是大秦(羅馬帝國)與中國亦即西亞與東亞間的一條交通主干道。即使是阿拉伯伊斯蘭帝國建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一項偉大事業(yè)》一書旨在全面介紹19462019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包括2006年以后的人權理事會)所處理的各類實質性或程序性問題,提供了無論在內容還是時間維度方面關于聯合國人權事業(yè)最為完整的說明之一。書中引用了數千份聯合國機構的相關文件,展示了過去70多年間,隨著人權概念范圍的擴大,世界人權領域所發(fā)
本書通過對2022年中西部重點城市(重慶、成都、西安、鄭州、武漢、南寧、昆明、烏魯木齊和呼和浩特)國際交往態(tài)勢的發(fā)展考察,分析重慶作為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突破與挑戰(zhàn),并對中西部重點城市重點交往國家自身發(fā)展形勢及其對華政策調整進行了評估與展望。通過構建中西部城市國際交往指標體系,為重慶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城市建設提供智
本書“研究篇”從賦予言說以意義的文學性閱讀出發(fā),梳理《使清日記》所載內容,研討柳原前光的中國觀察和中國認識,從文學發(fā)生學角度分析日記的文本生成,并從一個側面呈現晚清社會、近代中日關系以及兩國殊途分野的近代化進程!靶W⑵睂Α妒骨迦沼洝穼懕具M行錄文并斷句標點,對其中的衍字、脫字、誤字、旁注、謄錄空白等予以校記,據上下文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是引入第三方因素國際性地解決中日矛盾,還是局限于中日兩國而單獨解決中日矛盾,此為中日之間的重大分歧點。本書以中國外交為主線、日本外交為輔線,探究雙方圍繞這一分歧點而展開的戰(zhàn)略博弈。方法上,本書在兼顧中日、雙向比較的同時,重視將中日雙邊關系置于中日美蘇德等多邊關系之中加以宏觀檢討。布局上,第一章至第五章
《大使講中英關系》分為上、下兩卷,精選了作者出使英國11年間發(fā)表的700余場演講中的117篇。其中,上卷內容涵蓋中英關系、政黨議會交流、經貿關系、金融合作、科技合作、生態(tài)環(huán)保、地方往來等方面,共57篇;下卷內容涵蓋文化交流、春節(jié)慶典、教育交流、孔子學院、軍事往來、華僑華人、英國友人、中英認知等方面,共60篇。書中有作者
聯合國維和行動是一項國際聯合公共安全產品,聯合國維和行動兼具了國際公共安全效益和供給方的私有利益雙重結果。維和行動是一種中間公共產品,維和行動作為一個整體,或者維和行動中的具體任務,以及相關的國際機制和規(guī)范,都是作為產生和平與安全最終結果的中間產品。聯合國維和行動作為國際公共安全產品在冷戰(zhàn)前后經歷了從單維型、多維型向綜
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更強的互聯互通技術能力,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各國非但沒有從全球的人力資源和知識財富中受益,反而正在經歷分裂。本書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傳播理論模式,提出了以人類為中心的公共外交的愿景,其特點是三種互補的傳播邏輯:個人主義邏輯、關系主義邏輯和整體主義邏輯。扎哈娜通過長達10年的跨學科研究,從古代宇
禮物自古以來就是國際關系的一部分,它們可以作為友誼、道歉或權威的象征。布魯梅爾探索了歷代贈送的50件外交禮物,解釋了這種政治藝術的巨大復雜性通過必須符合收禮者自身利益和性格的禮物,為送禮者打造品牌。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使用塞弗爾瓷器,而奧斯曼蘇丹則喜歡榮譽長袍。在某些情況下,收禮人毫不掩飾他們想要的禮物。約公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