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按“體—用”模式對宋明新儒學義理所做的整體研究,既有對新儒學基本原理的重點考察,又有對新儒學實踐的多方探索,以期全面把握新儒學義理的特質。全書凡七章,前六章依次討論新儒學的物性論、鬼神觀、窮理說、一體觀、悌道觀、科舉論,附論則對新儒學的準經典《近思錄》做了考辨。
中國現代性是源于近代以來在西方的壓迫下,尋求自新富強的自救之路時,所取得的民族共識。但是,中國的現代性問題和西方的現代性問題從一開始就不一樣,它首先表現出來的是時代性問題。同時,還要避免中國被西方同化,即民族性問題。現代新儒家誕生于西方現代性問題出現和中國社會艱難的現代轉型時期,現代新儒家對于西方的現代性問題回應方式,
本書稿的內容由導論和十一章組成。把艾思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過程、歷史貢獻放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眾化的的整體歷程中進行研究,進而探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眾化的歷程和經驗;對艾思奇的早年經歷作了介紹;對艾思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經典著作《大眾哲學》作了深入研究;參照中共黨史的歷史分期,研究、敘述、闡釋艾思奇在土地革
學習和研究中國哲學,一般來說,馮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意思是,后人完全可能而且也應當勝過馮先生,但是卻不能繞過馮先生。繞過馮先生,不但必然要多費力氣,而且容易走彎路而難于深入堂奧。馮友蘭作為我國近代哲學的一代巨擘,在某種意義上,影響了整個近代中國哲學的格局。而對于馮友蘭哲學及其學術生涯的研究,也隨著當代國學研究的興起,
本書從全球化與東西方哲學對話角度探究比較哲學的理論形態(tài)、研究方法、問題意識與創(chuàng)新思路,開啟中西文化融合、中西馬哲學會通與中國文化的世界化視域,并在宗教學與倫理學語境中比較中西哲學傳統中的若干重要概念。由于立足比較哲學的學術前沿,從破解比較哲學理論難題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本書呈現了當前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研究中的重大問題,凸顯
本書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書之一種,是思想文化類的重點產品,作者為中國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本書作為哲學大家的文集,集合馮友蘭先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散在的哲學和哲學史文章,既包括了作者對哲學史上各理論派別尤其是人生哲學的概括,也包括對具體情境及自身人生哲學問題的思考。本書行文生動、切近而有理論高度,對于讀者在多元化的
本書是賀麟先生對從1884-1949年中國現代哲學發(fā)展歷史的介紹。這一時期中國哲學界的主要特點是,西方哲學的介紹與引入,以及對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揚。在這個大背景下,賀麟先生介紹了當時中國最為重要、學術水平最高的一批思想家的思想,反映出中國現代哲學學者的學術造詣與學術水準。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包括"中國哲學的調整與發(fā)揚"
本書是哲學家賀麟撰寫于抗戰(zhàn)時期的論文集,是賀麟先生前期思想的代表作。書中每一篇文字都是為中國當時迫切的文化問題、倫理問題和人生問題所引起,而根據個人讀書思想體驗所得去加以適當的解答,涉及人生、道德、教育、中西文化與哲學各個方面。這些解答所取的途徑,如從學派的分野來看,比較接近中國的儒家思想和西洋康德、費希特、黑格爾所代
本書分上、中、下三編,對民國時期湖南籍著名學者楊昌濟、向達、楊東莼、周鯁生、李達、翦伯贊、周谷城、呂振羽等的學術思想,和藝術家齊白石、歐陽予倩的藝術思想,教育學家舒新城的教育思想等做了研究,梳理了民國時期湖南學術思想史的脈絡及特點。
本書選取馮友蘭作品中關于哲思的經典篇目,如“人生之真相”“理想與行為”“合理的幸!薄皭壑械馈薄拔业淖x書經驗”等,講述作者對人生諸多領域的思考,對諸多人生問題的剖析,處處洋溢著豐富的智慧與哲人的洞見。書中許多思想發(fā)人深省,一讀而難忘,對人生的諸種問題不但有明晰的見解,對人們的行動更是起到了有益的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