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取材于1933年2月20日,距離國會選舉還有兩周,德國工商業(yè)巨頭——歐寶、克虜伯、安聯、西門子、巴斯夫、拜耳、愛克發(fā)、德律風根、法本等至今依然如雷貫耳的公司的領導人——秘密齊聚納粹黨的晚宴。迎接這24位巨鱷的是戈林、戈培爾和希特勒。 此后很快,國會將不復存在,再過幾年,甚至國家議會也將不復存在,只剩頹垣敗壁,青煙
1956年,被廣泛贊譽為國際覺醒之年,全球各地的普通民眾開始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們聚集在大小街道和城市廣場,冒著生命危險,不惜爭取更大的自由、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的斗爭中獻出生命。1956年的事件比我們想象的更激動人心、更深刻,這是一場足以改變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史詩性的角逐。本書從古巴和布達佩斯的冷戰(zhàn)前線,到戲劇性的美國
本書第一部分講述了大t殺的歷史背景和戰(zhàn)犯被抓獲的過程。第二部分講述了戰(zhàn)犯在紐倫堡的生活和精神病學家的到來。第三部分重點分析四位戰(zhàn)犯,他們的例子說明了各種不同惡意的根本起源。第四部分分別從羅夏墨跡測驗、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以及腦科學家的視角,分析做出惡行之人究竟是“大腦天生異!边是純粹的“受到環(huán)境驅使”。
風云變幻的20世紀,是技術革新和戰(zhàn)爭沖突交織的時代。 這本書言簡意賅地回顧了貫穿整個20世紀的重要歷史事件。新舊世界格局如何完成更替?地區(qū)沖突怎樣演化成世界范圍內的戰(zhàn)爭,又是如何走向和平的?殖民時代終結之后,冷戰(zhàn)的寒意引發(fā)了怎樣的危機?……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中,人們迎來了2
六十多年前,法西斯主義運動嚴重踐踏了人類的尊嚴、自由與和平是人類歷史上遭遇的一場空前浩劫。戰(zhàn)爭激烈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qū)參戰(zhàn);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zhàn)爭;戰(zhàn)火遍及歐洲、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及大洋洲;戰(zhàn)線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約9000余萬人死亡;錢財損失約4萬億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壞,エ廠、農莊、
本書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納粹屠殺猶太人事件在美國如何被描述和紀念,從戰(zhàn)后年代的低調處理,到1990年代的大屠殺熱,反映出不同時代中,集體記憶如何因變化的風氣以及當前需要被設計和修改,而族群謀求生存的主題貫穿其中。作者對人們不假思索接受的觀點提出反思,關注其對道德實踐的影響,強調認識歷史的復雜性。
1943年12月24日,蘇聯紅軍對馮·曼施泰因指揮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發(fā)起一連串冬季攻勢,總體目標是解放被德軍占領的烏克蘭西部。蘇軍*一場進攻戰(zhàn)役由瓦圖京將軍率領的烏克蘭*1方面軍轄內部隊遂行,打擊裝甲兵上將勞斯指揮的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蘇聯歷史學家們稱之為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進攻戰(zhàn)役。三周內,瓦圖京轄
當代世界格局形成的基礎為二戰(zhàn)后以美蘇為主導所重新建立的新秩序。其中核心與關鍵的點就是希特勒自殺身亡后的十天時間,整個世界的歷史進程都為之改變,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本書精挑細選大量親歷者的回憶錄等一手資料以一種紀錄片式的口吻對二戰(zhàn)中歐洲戰(zhàn)場最后十天的風云變幻進行了娓娓道來的論述,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用
1940年,這群德國孩子只有4歲、5歲、10歲。他們在戰(zhàn)爭中備受優(yōu)待,因為他們擁有身居高位的父親。這些孩子分別是納粹要員希姆萊、戈林、赫斯、法郎克、鮑曼、霍斯、施佩爾、門格勒的子女。 對這些孩子來說,德國的戰(zhàn)敗是一場風暴,是與家人的分離,是優(yōu)越生活的終結,也是親身感受希特勒主義的恐怖。當時的他們天真無辜,對父親的所作所
本書作者通過搜尋、查閱和研究相關歷史檔案、書籍和當事人的日記、信件、口述史、回憶錄等資料,訪問幸存者,詳細描述了在二戰(zhàn)期間被關押在美國拘留營中的12萬名日裔美國人和日僑的悲慘生活,以及他們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種族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