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20世紀50年代浦江清先生在北大授課的講義整理。他的講授追根溯源、縱橫比較,用“史”的觀點對文學現象作整體觀照。他的論證旁征博引,資料翔實,摒棄人云亦云,因而多有精辟獨到之論。浦先生的學生、著名學者程毅中先生感言:讀先生這本書,“至今還對我指點了新的門徑”。
《新中國文學史(套裝上下冊)》在充分吸收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體現一些自己的特點。首先是結構安排,除了前言、后記、附錄(帶索引的作家小傳)和緒論(文學思潮演變史)之外,共有平行的7個部分(8章,小說部分為兩章),即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話劇文學、影視文學、臺港澳文學。這7個門類,各自按照歷史線索敘述,類似一個
孔慶東,人稱“北大醉俠”,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央視“百家講壇”著名壇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曾被評為“北大十佳教師”之首。十余年來,孔慶東博士先后寫出當下中國罕見的酣暢淋漓、嬉笑怒罵的痛快文字,其《47樓207》、《笑書神俠》、《千夫所指》、《空山瘋語》、《口號萬歲
本書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篇幅、結構上盡可能與現行的課時安排相匹配,將整個文學史分成三段以適應三個學期的教學需要;二是盡量吸收近年來古代文學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在根據教學大綱介紹基本知識的同時,注意留有相當的余地以供任課教師的發(fā)揮和同學的思考,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古代文學史教學。本書適用于高校中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
本書從《禮拜六》雜志的基本情況、評價史、創(chuàng)刊背景、創(chuàng)作主體以及《禮拜六》中小說的文化風貌和文體特征等方面對《禮拜六》雜志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對《禮拜六》雜志做出新的評價。本書的研究成果是對民初文學研究的有益補充。另外,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作者查閱了大量的民國初年的期刊和報紙,掌握了一批手資料。因此本書還具
本書是關于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發(fā)展史”的專著,書中具體包括了:現代主義文學思想、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文學觀念的沖突與互補、文學的民族意識與人民意識、淪陷區(qū)及港臺文學創(chuàng)作概述、戲劇電影文學、文學的意識形態(tài)中心化等內容。
《漢末魏晉文人群落與文學變遷》是作者在揚州大學讀博期間完成的博士論文,這一選題的直接意圖是針對中國古代文人“文學的自覺”而提出的,這是從上世紀初一直延續(xù)到今天的文學史老話題。為什麼這個問題一直為學界感興趣呢?因為“文學的自覺”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學轉型。今夭我們所見的文人文學的基本格局,就是由這次轉型奠定的
《中古文學史論(重排本)》是王瑤先生原在清華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史分期研究”(漢魏六朝)課程的講稿,探討起于漢末,訖于梁陳的“八代”范圍的中古文學思想、中古文人生活、中古文學風貌,其治學思路與方法深受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影響,《中古文學史論》中關于中古文學的具體論述及文學史研究方法論,半個多世紀以來,影
《中國新時期文藝學史論》是第一部從史論的角度全面總結我國新時期文藝學建設發(fā)展的論著。《中國新時期文藝學史論》從三個大方面來把握新時期文藝學的整體發(fā)展:文藝學基本理論研究史論;文藝學新領域研究史論;新時期文藝論爭研究!吨袊聲r期文藝學史論》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把新時期文論放在西方文論的影響背景中來考察,總結了我國新時期文論
《中國軍旅文學50年》編寫前后歷時7年,數易其稿,以新中國1949——1999為期50年的軍旅文學發(fā)展歷程為考察對象,以62萬字的篇幅,全面梳理了半個世紀以來軍旅文學的歷史,深刻總結了軍旅文學發(fā)展進程中的若干重要理論問題,以系統(tǒng)的理論規(guī)范和宏闊的學術視野將諸如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詩歌、